【塞尔斯托波尔:这个时代最残酷的战场。】
【巴黎报:没有人能活着离开塞尔斯托波尔,除非他是上帝!!】
【莫斯科报:英勇的俄国陆军在克里米亚顽强的打击了敌人,敌军尸横遍野!!】
【泰晤士报:红衫军用忠诚和勇气告诉俄国佬,这是谁的时代!!】
【西京日报:汉英联军于七月六日下午夺取超过一半的塞尔斯托波尔,预计战争很快就会结束。】
整整一个多月,全世界都知道了塞尔斯托波尔这个陌生且绕口的地方,知道了在黑海,在乌克兰,在克里米亚,有超过三十万人在为着做要塞城市,做着殊死拼搏,更知道了什么是战争的残酷。
截止到七月八号为止,在这个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奥斯曼,沙俄,汉国,英国,甚至包括打酱油的法国,总共投入三十四万大军,对这座城市反复的争夺。
其惨烈性,甚至超过了历代俄土战争的总和,光是阵亡人员,就突破了十五万,虽然主要伤亡都是俄罗斯和奥斯曼,但是汉英两国依然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汉国总计阵亡六千零四十二人,这个数字也是自汉美战争以来,最大的一次。
英国则损失了超过一万七千名的士兵,前期的三万人早就用完,不得已,只能向殖民地和本土征兵,其中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这两个殖民地出的人仅次于征兵大户“印度”,但也超过了万人规模。
由于这个时期,海外殖民地的人口相对较少,所以一万多人,哪怕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均分,都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但没办法,谁叫他们是英国人呢,虽然像澳大利亚那样,很多人都是被流放过去的,但是“带英”用人可不问前因后果,只会让你做出应有的“贡献”。
至于那些贡献不到位的,自然就要感受一下大英帝国的“铁拳”。
除此之外就是印度,战争打到这个程度,想下台是很难的,所以征兵就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而作为英国治下,人口最充裕的印度,自然就是征收大户,按照最近英国颁发的征召令,印度地区将至少提供至少十万名合格士兵。
看起来这个十万和印度数亿的人口不搭,但如果仔细看就会发现,要的是“合格”兵源,不是那些连饭都吃不饱的低种姓。
这个要求,实际就是直指大英家的老奴才“锡克人”。
这帮包头巾的,以及那些尼泊尔廓尔喀雇佣兵,是英国最喜欢的士兵和护卫,最重要的是忠诚且能够牢牢执行英国人下达的命令。
最新招募的印度军团,除了一部分地方土王提供的军队,大部分就是锡克人和廓尔喀人。
对于英国人这种随意调集“土人”为自己无条件卖命的做法,汉国看在心里,羡慕的要死,毕竟汉国可没有这么多“牲口”可以消耗。
当然,要说没有,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伤亡的与日俱增,逼的后方的内阁想出了借日墨之兵来代替汉军的想法。
其中对于自己的属国墨西哥最坎坷,直接要求提供三万人精锐士兵,武器由汉国提供。
【其实就是墨西哥的老兵】
而对于日本则是相对客气些,拿出一点利益分于日本,就从日本“借来”一万五千名士兵。
而借到兵后,自然就哟啊替换,前线的第一军团直接被替换下来,让墨西哥人和日本人顶上。
至于第二军则是按照计划分出一部分去高加索一带协防。
如此,在黑海一线的汉国军队,实际只有三万人出头,连英国人都不如,为此受到了英国人的强烈反对,在许诺一部分奥斯曼军队的指挥权后,这件事才罢休。
而按照目前的情况,虽然是轮换打法,战场人数基本限制在三十万人左右,但是早晚会突破峰值的,到时候会更加残酷,所以为了防止俄军的反击,以及战争继续僵持下去,最好的办法就是击败对面的十几万俄军,全占塞尔斯托波尔。一举奠定胜局!!——
黑海司令部-——
经过一个多月的修缮,整个黑海司令部以及有用工程兵飞快起了一个二层水泥楼,因为时间短的原因,水泥都没有磨平,看起来很“战地”。
甚至墙上挂的图,有很多都是手绘图,是赶工之作。
整个黑海,前后方几十万大军的调配,以及战场计划,都是在这种简陋的地方做出来的决定。
“我认为应该加强火力的灵活配置,而不是应该执着于搞什么炮群,这样的炮群在这样一个防守严密的要塞中,是不起作用的,反而是个累赘!!”
“不,我被认为应该将军队尽可能的分散,只有这样才有机会从内部打破防守!!”
“你们都说错了,我们根本不需要执着一个所谓的要塞,而是应该将战场集中在平原地带,在乌克兰的平原上,和那些俄军打地面战,机动作战,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我军的优势!!”
“你以为我们不想,可是只要拿不下塞尔斯托波尔,俄军就会永远在我们的后方捣乱,我军只会陷入更大的被动!!”
“我们可以-——”
会议室内,新一轮争论响起,这样的争论,所有人都见怪不怪,毕竟自从战争打起来,前方没停,后方也是没有停过。
而在后方的军械维修所内,一场正在干着每天都要做的事情。
咔嚓!!
几名奥斯曼技工将一支卡壳的闪电步枪拆开,最后检查一番后,得出枪击出现问题,从那些已经修好的零配件中,挑一个看起来不错的安了上去,最后送到靶场试枪,合格的就送回战场,不合格的将被重新送回来“研究”。
整个军械所内,有数百名从奥斯曼各大军工厂召集的人才,乃至一些汉国援助的军械专家,这些人主要是来检查汉国武器的效能,以及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并迅速记录下来,通过大西洋电报,将消息送回国内,重新设计修改。
地面上,一门老式的臼炮被不断的拆卸又复原。
一旁有几名汉国的军工技术员在计算轨道,射速等,甚至包括弹道里的磨损。
抱着记录本的王达一边快速都记录数据,一边修改手中的设计图。
设计图上,一个小型的臼炮跃然纸上,看起来比地上的臼炮要整洁,而且更加便携。
这种火炮是最近研发的“迫击炮”,因为工业制成的原因,只是做出了一百二十毫米和九十毫米。
块头太大,在最近的战争中,看起来“亮点”十足,实则非常困难。
毕竟么大的玩意,想要移动,可是大难题,尤其是考虑到最初设计的时候,是单便携带武器,那就更不合格了。
所以按照黑海司令部的要求,是要求设计一款尺寸小,最好可以由两三名士兵携带的迫击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