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来信

北伐就在今日 子非良 960 字 1个月前

在凌云楼不远处的一家小酒楼内,阎苍和两位徒弟坐在这里,透过窗台正眺望着凌云楼的盛况。

这诗会就是他的最后手笔,将‘科举考试’的名头推向顶峰。

他的科举制与前世不同,更注重的其实是实干,而非文章诗歌。

前世科举制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不仅仅是它为君王选才任能提供了新的渠道,其让文人墨客找到了名满天下的机会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

这个时代的人对名气是十分重视的,举个最直观的例子,晋太宗(晋国对已逝晋国皇帝韦如的谥号)韦如因为背刺东王刘兴,还有篡秦立晋这两件事情,让其在全天下人的眼里名声都不好。

除了与晋国有利益牵扯的世家子弟,几乎所有的贤能大家都对其十分唾弃,不愿意在晋朝做官。

赵国大儒林嘉更是有言‘宁做江上钓鱼翁,不为晋国上丞相’,可见韦如的行为对名声的影响之大。

这也是当阎苍推出科举制之后,文人士子们蜂拥而上的原因。而这最后的‘舞台’一出,在这个时代更是一种降维打击。

阎苍没有打算参与这场‘长平县盛事’,自家人知道在家事。

不论是前世还是今生,他从本质上来都只是一个无情的读书机器而已,他能背出一两首古诗词,说出一些朝廷律法。

但是要让自己下场做诗歌,讲述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他自认为自己不是那块料。

所以从一开始,他就没有打算在诗书这些地方下功夫,就连与政治相关的知识也是浅尝即止。

阎苍主修的无疑是吏治、法治方面在这个时代能够真正派上用处的实务。

相比起前世三国时期,这个时代在这一时期因为前秦有一段时期尚‘文’的缘故,文学在天下是占有不小的地位的,尤其是掌握资源的世家豪族们,对文之一道的推崇一直没有减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