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有魄力去做出可以获得最佳收益但也有可能造成巨大损失的决策,做的决策中庸不说,在只派出3万骑兵的决策失败后,开始不自信起来,拼命询问别人的意见来听取。
可是就算是别人的意见也有激进派和保守派之分,他依旧需要在这两种意见中做出摇摆。结果他面对敌军压境的压力,依旧只能做出中庸的决定。
激进派想要抽调绝大多数兵力,不管前线,直接把这股更大的威胁打败吃掉再说。只要这边解决了问题,以骑兵的机动性再回防前线并不会有什么问题,以他们对兴汉将领的了解,他们应该是不敢突然主动进攻的,这个计划容错率很高。
但保守派提出问题:你们确定能打败这支6、7万的军队吗?就算打败了他们损失该有多大?如果没有打过或者是惨胜,那北原帝国努力几年的成果就全没了。这个计划哪里来的容错率,明明是只有大胜才有机会。
更何况谁知道兴汉那边有没有得到消息,如果兴汉那边早就有所准备,发现北原前线兵力骤减,立刻就会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将会迅速投入反攻。就算反攻不成,他们也能给剩下的两座堡垒送去足够的补给,让他们可以撑得更久。
所以凭借兴汉的堡垒死守前线,让这支敌军来攻城消耗他们,比在外面野战要好得多。
激进方将领认为如果按照这个计划去死守,那北原才是一点希望都没有!当骑兵不骑马,下马去守城的时候,北原就等于在拿别人的短处在碰别人的长处。
牧民们会攻城不代表会守城,而对面的敌军却是兴汉人,是这方面的行家。到时候堡垒被攻破,让他们和兴汉官军建立了联系,那时候才是什么希望都不剩下。
北原太子觉得双方都说的很有道理。可是他头痛欲裂,不知道该偏向哪一边。一边是豪赌,如果赌输了万事皆休;另一边是以不变应万变,坐守堡垒尽量坚持得更久,然后等着兀里烈皇帝的援军解决问题。
最终,以北原太子不求无过以及依赖兀里烈解决问题的心态,他偏向了保守派。可是他还是给激进派的将领将军队补齐到4万胡骑,让他们出去找敌军的麻烦。
对下面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情势怎么变成这样的军官和士兵们,统一的解释就是兴汉的延寿教和叛变的十三胡家族一起打了过来,叛变的家族疑似赫连家。
为此北原骑兵中赫连家出身的军官和士兵都受到了监视,让他们不满之余,也对赫连家是不是真的背叛了而疑神疑鬼。
小主,
以他们对家主赫连桀的印象来看,最近赫连桀虽然因为港口和草原贸易中转站挣钱后有点膨胀,但应该还不至于到反叛的地步吧。怎么看造反作乱成功的概率都很低。
但随着8月7日到来,堡垒上的北原士兵已经可以远远看到延寿教大军前进的动静,一起来到城墙上观看的众人终于开始觉得赫连桀愿意叛乱加入敌方,也不是不可能的。
这是一支有秩序的,具备后勤能力的强大军队。他们的行军队列井然有序,即使是在远远地看都能感觉到那种有序和整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