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核爆之后能量是以球形360度释放的,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在什么位置引爆总是有至少一半的能量是浪费掉的。
很早之前的科学家就注意到了这一点,但是核爆所释放的能量规模如此之大没有任何手段能够对其进行约束,科学家也只能任由这部分能量的浪费。
早期的核武器只能通过增加当量的方式来提升单枚核弹的杀伤力。
这里说一个有意思的事情。
人类联盟成立之前主星曾遭受过一次巨大的危机,当时有一颗直径大约10公里左右的小行星受到太阳风暴的影响进入地球的公转轨道,经过计算这颗小行星有超过90% 的概率会和地球发生撞击。
当时的人类太空联合防御中心就制定了小行星的清除方案,具体就是用核弹将小行星炸碎,这样在核弹的爆炸推力下碎裂的大块星体会错开地球的轨道,只有一些碎片可能会落入大气层,这些碎片大多都会在与大气层的摩擦中燃烧殆尽,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能够落到地面,因为质量已经非常得小基本不会造成任何的影响。
这个方案的A计划是在经过计算的小行星本体上埋入核弹引爆尽量利用核爆释放的能量分离小行星。
这就需要宇航员携带核弹前往小行星的表面完成这项工作。
中间那些七七八八的过程就不提了,当宇航员携带了十余枚核弹来到小行星表面后才发现小行星的表面硬度非常之高,凭借当时的钻头根本没有办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预设的钻洞挖掘。
直到科学家预测的最后引爆时间的到来,钻探小队也仅仅只是在小行星的表面钻出一个深度只达到预计深度三分之一的钻洞,无奈之下小队只能安装核弹进行引爆。
引爆的结果是仅仅只是将小行星表层炸飞出去,最大的一块小行星依然按照原本的轨道撞向主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