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圣手书生–萧让

梁山受招安后,奉旨征讨辽国。辽军兵强马壮,其骑兵擅长骑射,来去如风,给梁山军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双方在战场上对峙多日,战事胶着,胜负难分。

后来,辽国政权为求自保,通过贿赂蔡京、童贯等朝廷奸臣,向宋朝投降。征辽的梁山军马只得停战,回师途中,宋江命金大坚、萧让和随军石匠们在“永清县东一十五里茅山之下”立碑记事。

征王庆时,贼将季三思、倪慑趁宛州防守空虚,率领大军奇袭宛州。当时,宛州守将仅有宣赞、郝思文,手下兵力多为老弱,此外还有陈观、侯蒙、罗戬等文官。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城中人心惶惶,众人皆不知如何应对。

萧让临危不乱,他登上城楼,观察敌军阵势后,心生一计——空城计。他一面命人打开城门,安排一些老弱残兵在城门口若无其事地走动,装作百姓如常生活的样子;一面自己身着长袍,手持书卷,镇定自若地坐在城楼上,装作悠然自得的样子,还时不时摇头晃脑,吟诵诗词,仿佛城中早有埋伏,毫不畏惧敌军。

季三思、倪慑率大军来到城下,见此情景,心中顿生疑虑。他们深知梁山好汉诡计多端,不敢贸然进城。双方僵持之际,萧让又故意让士兵在城中擂鼓呐喊,营造出城中兵马众多的假象。同时,他还安排一些士兵在城墙上挥舞旗帜,制造出忙碌备战的氛围。季三思、倪慑见状,愈发大乱,阵脚开始松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宣赞、郝思文抓住时机,率领城中将士杀出。萧让也放下书卷,亲自指挥,鼓舞士气。他大声呼喊着激励将士们的话语,声音响彻云霄。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下,敌军被打得大败而逃。宛州之围成功解除,城中百姓对萧让的智谋赞不绝口,将他视为救命恩人。

战事稍缓,萧让得知宋江患病,心急如焚,特地向陈安抚辞别,前往探望宋江。他日夜兼程,赶到宋江营帐时,看到宋江卧病在床,面容憔悴,心中不禁一阵酸楚。他关切地询问病情,安慰宋江安心养病,梁山兄弟都在期盼他早日康复。

之后,萧让奉陈安抚之命,即刻带领金大坚、裴宣前往宛州,负责写勒碑石以及查勘文卷等事宜。河北降将唐斌主动请缨,负责护送他们。唐斌为人豪爽仗义,对萧让等人的才华钦佩不已,一路上对他们照顾有加。

然而,途中遭遇贼将縻貹突袭。縻貹武艺高强,勇猛无比,率领手下喽啰如猛虎般冲向萧让等人。

唐斌为保护萧让等人,与縻貹展开殊死搏斗。他挥舞着手中的大刀,与縻貹大战数十回合,毫不畏惧。尽管唐斌武艺高强,但终因寡不敌众,被縻貹杀死。萧让、金大坚、裴宣三人也被劫走,被抓到荆南伪留守梁永面前。

梁永妄图劝降三人,为自己所用。他先是以高官厚禄诱惑,承诺给他们荣华富贵,享不尽的财富和地位。萧让三人不为所动,言辞坚定地拒绝了他。梁永恼羞成怒,对他们严刑拷打,试图迫使他们屈服。但萧让三人宁死不屈,坚决不跪,言辞慷慨激昂,痛斥梁永的叛国行径和丑恶嘴脸。

他们的忠义之举,感动了城内义士萧嘉穗。萧嘉穗心怀大义,一直对梁永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他暗中联络城中百姓,组织起一支起义队伍。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起义军里应外合,攻入梁永的府邸。萧让三人趁乱逃脱,与起义军一同奋战。

在激烈的战斗中,萧让虽手无缚鸡之力,但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为起义军出谋划策,指挥战斗。最终,他们成功夺下荆南城池,梁永被诛杀,百姓欢呼雀跃。

然而,命运弄人。在征讨方腊前夕,蔡太师听闻萧让的才华,强行将他留下。萧让虽心有不甘,但无奈之下,只得在蔡太师府中担任门馆先生。

在太师府中,萧让表面上为太师府的公子们授课讲学,教导他们书法与文学知识。他将自己的书法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这些公子,希望他们能领略到书法的魅力,培养出高尚的品德和文化素养。然而,他内心深处始终牵挂着梁山的兄弟们,怀念那些与兄弟们并肩作战、快意恩仇的日子。

闲暇之余,萧让时常回忆起在梁山的点点滴滴,心中感慨万千。尽管身处富贵之地,但他并未忘记梁山的侠义精神。他利用自己在太师府中的地位,力所能及地帮助一些穷苦书生。他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和资源,资助他们参加科举考试,希望他们能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为国家和百姓做出贡献。

他还暗中收集一些朝廷奸臣的罪证,试图寻找机会揭露他们的恶行。他深知,这些奸臣是导致国家动荡、百姓受苦的根源,只有将他们绳之以法,才能还天下一个公道。

在这黑暗的世道中,萧让坚守着自己心中的正义与善良,以手中的笔,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期待着有朝一日,能为梁山兄弟和天下百姓讨回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