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现在,动作显然早了很多。
“根据我们定下的‘边生产,边改进’的路子,前三批六架飞机除了翼尖挂架以外,和之前我们进口的苏27SK飞机没有任何区别,”
何明在旁边解释道:
“从第四批到第六批的24架单座机,以及第一批4架双座机,就会开始采用刚刚姚工说的,升级之后的新机体,以及性能稍好一些,最主要是有对地对海模式的N001M雷达,获得有限的对地对海打击能力。”
“相当于共青城那边原厂的苏27SM和苏30?”
常浩南回过头确认道。
基础型号的苏27除了火箭弹和铁炸弹以外并没有任何对地攻击能力,其实完全浪费了侧卫这个机体带来的巨大载弹量。
歼10确实有多用途能力,但身板还是严重限制了发挥。
而如果能提前几年获得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多用途战机,对于空军的战斗力升级以及战法转型来说,都将会是一个巨大的利好。
当然,代价是歼轰7的数量肯定就不需要那么多了。
不过也是好事,镐京那边本来就专攻大型飞机,产线拿来造战斗轰炸机太浪费了。
“对,这六批总共34架飞机,也是咱们100%使用俄方零组件生产的全部数量,后面就会逐渐采用串装件生产,逐步过渡到除了动力系统以外完全国产。”
十一号工程是华夏航空工业和苏霍伊公司之间的合同,跟造发动机的留里卡-土星没关系。
不过说到这里,何明先是停顿少许时间,又紧接着补充了一句:
“当然,等到常总那边的涡扇10搞定之后,那就连动力系统都解决了,到时候,就能完全国产化第三代战斗机了……”
“你刚刚说,除了动力系统以外,那包括飞机紧固件之类的小东西,也能一并完成国产化?”
常浩南注意到了对方提到的一些细节。
航空制造业,每一个细节里面都有可能藏着高技术。
飞机紧固件,也就是飞机上面用的螺栓铆钉这些不起眼的小东西。
但不起眼归不起眼,技术含量却并不低。
而且,一架飞机上面需要用到的紧固件种类繁多,具体的性能要求和材料使用又大相径庭。
再加上材料和工艺类的问题本来就没什么捷径,导致研发起来非常缓慢。
上一世甚至直到2020年左右,华夏每年还要进口大量的飞机紧固件用于生产。
“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