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长大,好像只是在一夕之间的事。
李渊想着以前的时光,感慨现在她们都长大了,而自己也老得更快了。
李承乾走入东宫中,听到了菜放在油锅上的滋滋声,猪油炒黄菜的香味就从一旁的厨房中传出来。
小福从厨房中探出头来,道:“再有半个时辰就可以用饭了。”
李治抱怨道:“小福,你是不是炒菜又忘记把饭煮上了,怎么还要半个时辰!”
东阳瞪了他一眼,道:“有你吃的,又饿不着你。”
李治委屈着道:“弟弟饿了。”
东阳道:“那就饿着。”
“啊……”李治痛苦地挠了挠头,看看四下,找到了一些萝卜丝,先吃着萝卜丝垫肚子。
尽管,李治满腹抱怨,可他还是只能等着小福将饭菜做好,东宫的兄弟姐妹最是喜欢小福的饭菜。
每天除了期盼听课结束之后的快乐时光,那就是等待吃饭的时辰。
李承乾一路走向寝殿。
宁儿跟在一旁一边道:“殿下,京兆府命人送来不少奏章,早晨就送到了。”
李承乾脱去鞋子,赤脚走在冰凉的地面上,觉得舒服了很多。
地面传来的凉意,也能让精神更振奋一些。
等太子殿下坐好,宁儿递上笔墨,再倒上一碗热水,将殿外的炉子点好,随时给太子殿下倒上一碗热茶。
李承乾看着京兆府的账册,今年卖葡萄所赚来的账目都还没有入朝中的库房中。
其一是京兆府收缴而来的市税,这些钱都要用来建设关中各县各地的作坊,这件事要不少银钱的。
今年的建设重心在渭南县,也仅仅只是这么一个县。
有了泾阳与渭北两县的成功典范,京兆府的步子并不大,而是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往前走。
虽说可以一呼百应,倘若真的迈大了步子,关中十二县一起动工,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
一来是现在的京兆府班底还是一个小班底,人才需要慢慢挑选的同时,需要有足够的结实的班底,与拥有足够能力的人。因此,现在的关中小规模经济出现的效益第一年,京兆府已赚取了足够的赋税,还是需要精打细算的。
说来说去,还是回到了那个问题,并不是因你位高权重,人们才会听你的,而是因你有能力带给他们更好的生活,这些人才会听你的。
所以,即便是朝中对自己这位太子的行事之严苛,常常颇有微词。
可这种规矩,必须要持之以恒。
关中就像是一个需要小心翼翼捧起来的小窝,这个小窝好不容易有了一些点缀。
各县的县官难道就不应该战战兢兢,恪尽职守吗?
李承乾在名册上写下了两个名字,而后拿出老师的印信,将两个县官的名字写在了罢免的名册上。
朝中正在休沐,太子监理朝政,房相用来批阅文书的印信自然而然就到了房相的弟子,监理朝政的太子手里。
而后翻看着其余的文书,其中还有凉州送来的军报,吐蕃将游荡在吐谷浑地界的兵马撤走了,松赞干布似乎将各地的兵马全部收拢了起来。
并且当初来唐的吐蕃使者,桑布扎也回到了吐蕃,去了禄东赞身边。
桑布扎离开长安之后,又去了一趟泥婆罗。
让松赞干布迎娶了泥婆罗的公主,从此吐蕃与泥婆罗修好。
宁儿注意到太子殿下的神色多了几分冷峻。
李承乾继续往下看去,松赞干布迁都逻些之后,大力发展屯田,也不知道吐蕃的屯田之策是怎么样的。
对牧民来说反而是累赘吧
桑布扎此番来唐做了很多事,回到吐蕃之后桑布扎又向松赞干布递交了改制之策,其中就有将官吏品阶进行调整,他们用一种章饰的颜色来划分品阶。
赋税,刑罚,礼仪,在大相禄东赞的名下,还设置了小相。
改进了兵制,桑布扎甚至利用均田制的方略,广开田亩,将一些王田分给了更穷苦的吐蕃牧民。
松赞干布对吐蕃的统治力更强了,甚至得到了吐蕃牧民的民心,成了一个被歌功颂德的藏王。
照理说这样的藏王应该是歌功颂德的,他的年纪与自己这个东宫太子的年纪相仿。
这更是令人咋舌。
李承乾为松赞干布这等人物,表示惋惜,既生瑜何生亮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