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声音....是军师!”

蜀汉众人惊喜地看着画面中头戴纶巾,面如冠玉,飘飘然似神仙现身的诸葛亮。

诸葛亮没想到自己会是下一个受盘点者,但若说有多意外,也没有。既有才能,自谦不是他的作风。

他轻摇羽扇,好奇上天会怎么讲他,自己辅佐下主公的未来命运又会如何。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丞相,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发明家与文学家.....

他的本事有多大呢?在本期开始之前,我想先给大家看一份地图。】

念完长长的后缀词,宴明婉放出了一张简易的地形图。

曹操、孙权、刘表、刘璋、马腾、士燮......只见近数十位诺大的乱世势力中,夹杂着一块不过拇指大小的刘备地盘,看着可怜又可笑。

【诸葛亮当年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向刘备提出隆中对,预言了三分天下的未来。

从一小块县城新野,细心谋划,乃至最后帮刘备谋得三分天下的基业。】

刘备面色有些羞愧的看着那一小块地盘,是他太没用了,打拼十多年才挣下这么点家业。

不过这才衬出先生的厉害,先生可是他三顾茅庐求来的治世之才!

刘备深感自豪。

宋朝,汴京城某一处牢狱内,浑身遍布鞭打痕迹的男人僵硬的转动眼珠,寻天窗照下来的一点微光。

真厉害啊,诸葛武侯.....若宋军也能有这样的军师,何愁北伐不能成功?

可惜大宋早已病入膏肓,朝中官员俱为一些贪生怕死之辈,而他也即将被枭首示众。

复兴国家,收复旧土,只是一场遥不可及的幻梦罢了。

岳飞缓缓闭眼,耳畔的女音逐渐变得遥远。

梦里兵戈铁马,起望衣冠神州路。

【诸葛亮自幼失怙,三岁母亲撒手人寰,八岁生父病逝,他带着弟弟去荆州投奔叔父,好景不长,叔父也驾鹤西去。

于是诸葛亮开始在隆中隐居,时人都对他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等人相信他的才干。

当时,诸葛亮与石韬、徐庶和孟建三人一起游学。三人学习都非常认真深入,诸葛亮则更侧重于“观其大略”。诸葛亮对其他三人说:“你们将来可以成为刺史或郡守。”三人见诸葛亮表现从容,问他自己能做什么官,诸葛亮只是笑而不答。

听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此人有点凡尔赛?】

“何谓凡尔赛?”诸葛亮好奇问。

刘备思索一番,笃定回答:“约莫就是夸军师您聪慧过人,才智双全的意思吧!”

张飞挠挠头,总觉得天女的意思不是这个......额,算了,大哥高兴就好。

天底下,有那迂腐的乡里人小声嘀咕:“年纪轻轻就丧父丧母,去叔父家结果叔父也死了,是不是克亲呐。”

“你懂什么,无知!”

诸葛亮粉丝就差撸起袖子与那人大打出手。

诋毁谁都不能诋毁他们的丞相!

石韬等人高兴不已,没想到自己能有机会在天幕上留名,虽然不如诸葛兄,可全天下都知晓他们是郡守之才了。

东汉末年郡守的含金量可高了,相当于现代的市长,秩俸二千石,主一郡政事,例如渤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等著名诸侯都是郡守出身。

【建安十二年,这一年刘备与诸葛亮相遇。刘备拜访诸葛亮,询问他:“如今汉室衰微,奸臣当道,皇帝失去了权力。我没有正确评估自己的德行和能力,想要恢复天下秩序,但由于智慧谋略不足,屡次失败。尽管如此,我的志向依然未减,请问先生是否有良策助我?”

诸葛亮向刘备阐述了“三分天下”的战略构想:自董卓专权以来,各地英雄纷纷崛起,占据多个州郡。虽然起初曹操的声望远不如袁绍,但他最终击败袁绍、以弱胜强,这不仅是依靠时机,更是因为他善于谋划和用人。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并且控制了汉献帝,以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无法与他正面争锋。

而孙权在江东经营了三代之久,民心归附,我们只能将他视为盟友,不能图谋他的地盘。荆州地理位置优越,有汉水、沔水作为屏障,南至南海资源丰富,东连吴郡和会稽郡,西通巴郡和蜀郡,是兵家必争之地,它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守住。

益州地势险峻,土地肥沃,曾是汉高祖刘邦建立基业的地方。

如果将军能占据荆、益两州,并守住这些要地,同时联合孙权对抗外部威胁,内部进行改革,那么一旦时机成熟,派遣一位将领率军从荆州出发直指中原,将军则亲自率领另一路兵马自秦川出击——

您是汉室后裔,且声望闻名天下,老百姓谁不用竹篮盛着饭食,壶装着酒来欢迎将军您呢?

若如此行事,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篇著名的战略分析后来被称为《隆中对》,刘备听后感慨: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此后《隆中对》成为了蜀汉的基本国策,在后世进入初中语文教科书里,成为广大中小学生的必读篇章。

诸葛亮时年二十七岁。】

三国众人:“........”

虽然不懂什么是必读篇章,但听起来很厉害的样子。

前朝帝王们:“.......”

用鱼水比作君臣,你们三国人好肉麻啊。

霍去病眼神闪亮,“舅舅,诸葛先生好厉害!”

三国前没有军师一说,领兵打仗全靠将军自己,听了诸葛亮一顿分析,他一个没做过的官的都瞬间对天下局势清晰明了,可以想象这种能力放到战场上会有多可怕。

卫青也是一副发现新世界的表情:“这就是军师么.....”

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只有汉初的子房先生可比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