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气候工程的第二阶段:土壤生态的建设

暴风雨肆虐火星的赤道区域,强劲的气流卷起尘沙,将刚刚扎根的植物连根拔起,雨水冲刷着脆弱的土壤,破坏了新建立的菌群生态。艾伦立刻组织人员前往受灾区域,尝试保护植物样本,并尽可能减少土壤流失。

“这场暴风雨是气流系统失衡的结果,我们的人工调控还不够成熟。火星的气候系统太过复杂,我们的控制设备可能需要进一步优化。”艾伦对团队成员说道,内心清楚火星的自然力量依旧难以掌控。

在暴风雨结束后,科学家们统计损失,发现植被覆盖面积减少了近30%,土壤中菌群的数量也显着下降。艾伦意识到,火星的天气系统比地球更为极端,任何调控措施都必须小心谨慎,否则将导致生态崩溃。

为了避免再次发生暴风雨破坏,艾伦和诺亚决定对火星的天气调控系统进行优化。经过反复试验,他们发现火星的气候调控需要遵循一个稳态循环——即保持气流、湿度和气温之间的平衡,不让任何一个变量过度波动,以免引发极端天气。

诺亚提出了一种反馈调节机制,利用传感器实时监测火星的气候参数,自动调整气流和温度,确保整个系统始终处于稳定的循环状态。这样可以减缓极端天气的出现概率,为火星的生态复苏提供更安全的环境。

在新的调控机制下,火星的天气逐渐趋于平稳,暴风雨的频率显着下降,云层逐渐均匀分布,地表温度也相对稳定,植物的生长环境得到显着改善。艾伦松了一口气,意识到他们的调控系统终于找到了火星生态的稳态节奏。

随着火星气候逐渐稳定,科学家们观察到引入的植物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异,出现了一些地球上从未见过的特征。某些植物的叶片变得更加厚实,根系更为发达,适应性显着增强,能够扎根于火星干燥的土壤中,抵御强风和沙尘。

“这些植物在火星环境中发生了自发进化,它们的生存能力远超我们的预期。”诺亚惊叹道。

艾伦观察到,这种进化可能是火星土壤中菌群的影响,也可能是气候系统带来的自然选择结果。科学家们决定继续监测这些变异植物的适应过程,以便在未来引入更多适应火星气候的物种,逐步丰富火星的生态多样性。

“如果这些植物能够稳定地在火星上繁衍,我们的气候工程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自我维持的生态系统。”艾伦说道,眼中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