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涵体:有无+形态 加以区别
(1)包涵体位置(核内、胞浆)
(2)包涵体数量(单个、多个)
(3)包涵体大小(较大、较小)
(4)包涵体形态(圆形、无规律形态)
(5)包涵体染色性:
嗜酸(伊红染成粉红色)
嗜碱(苏木精染成蓝色)
5.病毒引致的非杀细胞变化
①非杀细胞病毒的感染通常引致持续感染,对细胞的新陈代谢并无大碍,但同时还产生并释放子代病毒颗粒。
②持续感染的细胞大多能继续生长并分裂。这种情况见于某些 RNA 病毒的感染,如瘟病毒、砂粒病毒、逆转录病毒,特别是某些副黏病毒。
③除少数例外,大多持续感染的细胞发生慢性渐进性变化,最终死亡。
④由于机体迅速的新陈代谢,持续感染往往并不影响器官的功能,但像神经元这样的细胞例外,不能迅速替补修复,一旦因持续感染受损,就将影响正常功能。
6.细胞抗病毒的 RNA 干扰
①RNA 干扰是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的、由双链 RNA 诱发的、同源mRNA 高效特异性降解现象。其为是基因转录后沉默的一种方式。
②近几年来 RNAi 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被《science》杂志评为2001 年的十大科学进展之一,并名列 2002 年十大科学进展之首。
③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发现 RNA干扰机制荣获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7.干扰素:
①病毒感染的细胞能抵抗相同或不同病毒的再次感染,称之为病毒的干扰。
②干扰的机制:
(1)由缺陷型突变株所致,通常干扰同源病毒。
(2)由干扰素介导
③什么是干扰素:
一组具有多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它们在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和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④干扰素分为三个类型
Ⅰ型:有 IFN-α和 IFN-β
IFN-α有二十余个亚型
IFN-β仅有一个亚型
→Ⅰ型干扰素具有抑制病毒复制、抗寄生虫、抑制多种细胞增殖、刺激免疫细胞 杀伤活性、参与免疫调节、抗肿瘤作用。
小主,
Ⅱ型:只有 IFN-γ,只有一个亚型
除抗病毒、抗增殖活性外,主要生物活性为免疫调节。
Ⅲ型:即 IFN-λ1(IL-29)、IFN-λ2
(IL-28a)和 IFN-λ(IL28b)
⑤干扰素性质:
(1)干扰病毒复制
(2)抗病毒活性
(3)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并无病毒特异性。
(4)干扰素特别是β及γ干扰素具有一定程度的宿主特异性。
第五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