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弯曲菌性流产
【临床症状】
公牛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精液和包皮可带菌。母牛在交配感染后,病菌经10~14d侵入子宫和输卵管中,并引起阴道卡他性炎,黏膜发红,特别是子宫颈部分,黏液分泌增加,有时可持续3~4个月。同时还有子宫内膜炎,但临床上不易确诊。
妊娠母牛胚胎早期死亡并被吸收,出现返情,不少牛发情周期不规则。有的牛出现屡配不孕,但大多数母牛可以再孕。
有些母牛发生流产。流产多见于妊娠的第5~6个月,流产率5%~20%。往往有胎衣滞留现象。流产胎儿皮下组织的胶样浸润,胸水、腹水增量。
绵羊通常在妊娠后期发生流产。开始时,羊群中流产数不多,1周后迅速增加。流产率平均20%~25%,有的可高达70%。有的羊在流产前后生殖道有分泌物。大多数流产母羊迅速复愈,个别羊因死亡胎儿在子宫内滞留,导致子宫炎和腹膜炎而死亡。
小主,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暂时性不育、发情期延长以及流产等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有赖于实验室检查。
以流产胎膜制成涂片染色镜检,可作为初步诊断的依据。取流产胎儿的新鲜材料或公牛精液、包皮黏液,母牛子宫颈黏液和阴道黏液等接种于鲜血琼脂上,在微需氧环境(10%CO2、5%O2、85%H2)中于37℃培养2~10d,如有疑似细菌生长,即可做进一步的鉴定。应注意与非致病性弯曲菌[如痰弯曲菌牛亚种(C.sputorum subsp.bubulus)]相区别,因其可能从牛精液、阴道黏液中分得。
取流产牛血清或子宫颈阴道黏液,以试管凝集试验检查其中抗体,有助于本病诊断。据报道,荧光抗体技术已用于本病的诊断,特别是用它来筛选公牛的包皮材料最有价值。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牛胎儿弯曲菌,特异性强,敏感性好。
血清学试验对绵羊的诊断意义不大。
【防控】
由于牛弯曲菌性流产主要是交配传染,因此要淘汰患病的种公牛,同时也可应用疫苗预防。对第2年的公牛和后备青年母牛应进行免疫,从第3年起,公牛每年免疫]次。非感染牛群,只对公牛每年免疫1次。因为疫苗对终止感染不一定都有效,建议对感染牛进行抗生素治疗。
牛群暴发本病时,应暂停配种3个月,同时用抗生素治疗病牛。流产母牛,特别是胎膜滞留的病例,可按子宫炎进行常规处理,子宫内投入链霉素和四环素族抗生素,连续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