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沙门氏菌病(3)

盲肠、大肠及肌胃肌肉中有坏死灶或结节,胆囊肿大。

肾脏肿大、出血,输尿管充满尿酸盐而扩张。

盲肠和泄殖腔充满灰白色干酪样物。育成阶段的鸡,突出的变化是肝肿大,可达正常的2~3倍,呈暗红色至深紫色,有的略带土黄色,表面可见散在或弥漫性的小红点或黄白色大小不一的坏死灶,质地极脆,易破裂,常见有内出血变化,腹腔内积有大量血水,肝表面有较大的凝血块。

成年母鸡患鸡白痢最常见且具特征性的病理变化为卵子变化。卵巢上大部分卵子变形、变色、坏死、硬化,卵蒂变长,卵子呈囊状、鸭梨状、纺锤状等。有些卵子坠入腹腔,引起广泛的卵黄性腹膜炎及腹腔脏器粘连。常有心包炎。成年公鸡常见睾丸极度萎缩,有小脉肿,输精管管腔增大,充满稠密的均质渗出物。

死于禽伤寒的雏鸡(鸭)病理变化与鸡白痢相似。成年鸡,最急性者眼观病理变化轻微或不明显,急性者常见肝、脾、肾充血、肿大;亚急性和慢性病例,特征性病理变化是肝肿大而呈青铜色,肝和心肌有灰白色粟粒大坏死灶,卵子及腹腔病理变化与鸡白痢相同。

死于鸡副伤寒的雏鸡,最急性者无可见病理变化。病期稍长的,肝、脾充血,有条纹状或针尖状出血和坏死灶,肺及肾出血,心包炎,常有出血性肠炎。成年鸡,肝、脾、肾充血肿胀,有出血性或坏死性肠炎、心包炎及腹膜炎,产卵鸡的输卵管坏死、增生,卵巢坏死、化脓。

小主,

禽亚利桑那沙门菌病:卵黄突出、滞留,内有水样或干酪样黄色内容物。盲肠内有栓塞。肝肿大2~3倍,呈土黄色斑驳样,表面有砖红色条纹。质地脆弱,切面有针尖大灰白色坏死灶。胆囊肿大,胆汁浓稠。心脏表面有小出血点。该病全身性败血症的典型病变有腹膜炎、卵黄滞留、肝肿大黄变和心脏变色。

雏鸭感染莫斯科沙门菌(S.moscow)时,肝脏呈青铜色,并有灰色坏死灶。北京鸭感染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时,肝脏显着肿大,有时有坏死灶,盲肠内形成干酪样物。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只能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做沙门菌的分离和鉴定。

近年来,PCR、单克隆抗体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已用来进行本病的快速诊断。

动物感染沙门菌后的隐性带菌和慢性经过较为多见,检出这部分动物,是防控本病的重要一环。

目前常用血清学方法对马副伤寒、鸡白进行检疫。

对马副伤寒,可采取马血清做试管凝集试验;对鸡白痢,可采取鸡的血液或血清做凝集试验。

鸡白痢沙门菌和鸡伤寒沙门菌具有相同的O抗原,因此鸡白痢标准抗原也可进行凝集试验用于诊断禽伤寒。

在鉴别诊断时注意将鸡白痢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区别开。

而猪副伤寒除少数急性败血型经过外,多表现为亚急性和慢性,与亚急性和慢性猪瘟相似,应注意加以区别;本病也可继发于其他疾病,特别是猪瘟,必要时应做鉴别性实验诊断。

【防控】

预防本病应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发病诱因,保持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卫生。

采用添加抗生素的饲料添加剂,不仅有预防作用,还可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但应注意地区抗药菌株的出现,如发现对某种药物产生抗药性时,应改用另外的药。

关于疫苗免疫,目前国内已研制出猪、牛和马的副伤寒疫苗,必要时可选择使用。

根据不少地方的经验,应用自本场(群)或当地分离的菌株,制成单价灭活苗,常能收到良好的预防效果。

对禽沙门菌病,目前国外已使用禽副伤寒疫苗,不过在禽类防控本病仍必须严格贯彻消毒、隔离、检疫、药物预防等一系列综合性措施;对有病鸡群,应定期反复用凝集试验进行检疫,将阳性鸡及可疑鸡全部淘汰,使鸡群净化。

近年来,根据竞争排斥(petitive exclusion,CE)原理研制的活菌制剂——CE培养物,在鸡沙门菌病的防控上取得了进展。

国外许多研究已证实,给新孵出的雏鸡提供从成鸡盲肠或类便排泄物所获细菌构成的CE培养物,可使沙门菌在盲肠定植的发生率降低。

国内自1986年以来,一些研究者在不同地区使用活菌剂来预防雏鸡白痢,也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应注意的是,活菌制剂应避免与抗微生物制剂同时应用。

治疗本病可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有效的抗生素,并辅以对症治疗。

【公共卫生】

人沙门菌病可由多种沙门菌引起,除了伤寒沙门菌、副伤寒沙门菌以外,以人兽共患的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都柏林沙门菌、德尔卑沙门菌、纽波特沙门菌、鸭沙门菌等为最常见。

临床症状可分为三型:

胃肠炎型、败血症型、局部感染化脓型,以胃肠炎型(即食物中毒)最为常见。

1.胃肠炎型

潜伏期4~24 h,最短者仅2h。

多数患者起病急骤,畏寒发热,体温一般38~39℃,多伴有头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每天排便自3~4次至数十次不等,呈黄色水粪,带有少量黏液,有恶臭,个别病例可混有脓血。

病程一般2~4d。

2.败血症型

潜伏期1~2周。多起病急骤,畏寒发热,热型不规则或呈间歇热,持续1~3周。血中可查到病原菌,而大便培养常为阴性。如医治不及时,可发生死亡。

3.局部感染化脓型

患者在发热阶段或退热以后出现一处或几处化脓病灶,可见于身体的任何部位。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和动物非伤寒沙门菌病的流行发生两次重大改变:

一是多重耐药鼠伤寒沙门菌的出现及其在食用动物群体中的传播;

二是作为主要的蛋源病原体——肠炎沙门菌的出现及流行。

为了防止本病从动物传染给人,患病动物应严格执行无害化处理,加强屠宰检验,特别是急宰患病动物的检验和处理。

肉类一定要充分煮熟,家庭和食堂保存的食物注意防止鼠类窃食,以免被其排泄物污染。

饲养员、兽医、屠宰人员以及其他经营与动物及其产品接触的人员,应注意卫生消毒工作。

人食物中毒的治疗一般选用氟奎诺酮类、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等治疗,注意休息和加强护理,同时注意对症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于数天内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