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7、1008节 唐国密议…远东阴谋(大章节)

葬元 武猎 4226 字 2个月前

李洛很认同文天祥的说道,这和他的观点一样。没错,西夏的建立,和《澶渊之盟》关系很大。宋朝尝到了花钱买和平的“甜头”,导致武备废弛,更形成了花钱买和平的思维。

这才是最危险的。真的以为花钱就能买和平了。甚至成为数代君臣的集体意识。

然后呢,当西北的李德明李元昊父子野心勃勃的图谋自立脱宋时,宋廷仍然习惯性的花钱买和平,拿钱滋养李德明父子,导致李德明父子做大。

地地道道的养虎为患。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宋军完全有能力有机会灭了李德明父子的势力。只是,他们没有用兵,反而连年送钱怀柔安抚,希望李氏父子知恩图报,不要自立。

可以说,李氏父子的运气太好了,因为他们遇见了《澶渊之盟》后的大宋。

若非如此,无论中原是唐、明、清,甚至是宋初,李氏父子都没有建立西夏王朝的机会,而是早就被灭了。

可是李氏父子却硬生生的在大宋眼皮子底下,从一个地方军阀发展为威震西北的强国。

而且还是在大宋的兴盛时期。

西夏拿钱崛起之后,李元昊三次对宋用兵,都是大胜。宋军以众击寡,反而三次大败。由此可见,宋军孱弱道什么地步。

而那时,距离《澶渊之盟》,不到四十年。

不到四十年,宋军的武备就崩坏到难以收拾的地步。导致小小西夏三番五次咄咄逼人的对宋用兵,吞并了很多原属宋朝的疆土。

文天祥谈到《澶渊之盟》带来的间隔恶果:

“……若无《澶渊之盟》,宋辽之间固然征战不休,可契丹争位频繁,也绝无灭宋之力,不敢轻易南下攻宋。而宋廷也片刻不敢忘战,得以磨砺士马,绝不至于战力羸弱。”

“如此一来,党项李氏以贫瘠之地,数万士卒,如何能抵挡宋廷数十万善战精兵?宋廷又何来三次大败,令西夏称雄西北?”

“战力羸弱,只能以数取胜,以至于宋军养兵何止百万,造成冗兵之患,而为了节制冗兵,更加剧冗官之患,以致国家岁入,泰半养羸弱之兵。”

“兼之西北一失,北有契丹猛虎,西有党项恶狼,两边输送岁币,又断绝东西商路(丝绸之路),商税大减,以致宋廷财力日渐窘迫,遂有王安石变法,新旧党争,朝政败坏不可收拾。”

“以臣所见,赵宋积弱之局,虽发端于宋初抑武之策,然实恶化于《澶渊之盟》。《澶渊之盟》之前,太宗时期,宋军之强尚可西制党项,北拒契丹,仍有收复失地,再造汉唐之心。杨、潘、曹、呼延、折、王等将门,仍然兴旺不衰,不失其勇。”

“可《澶渊之盟》后,士大夫以为得计,自居斡旋之功,认为外交可安天下。君臣麻痹大意,文恬武嬉,忘战轻武之心更是变本加厉,以致武备崩坏,将门凋零。哲宗之后,河北中原之兵,几成乌合之众。及至徽宗,金兵南下,宋军百万而不可制侵凌,遂有靖康之祸也。”

“是以,臣以为,《澶渊之盟》弊大于利,加剧大宋积贫积弱之势,其害不浅。以财求和,虽和不平,虽平不安,虽安不久。这其中利害,不可不察也。臣修《宋史》,必要阐明其弊。”

李洛听的连连点头,顾群臣道:“文先生之言,鞭辟入里,发人深省,诚如是也。”

林必举和姚隧等之前对《澶渊之盟》持正面评价的文臣,此时也陷入思索当中。

《澶渊之盟》签订至今,无论朝堂还是民间,大多持肯定态度。因为虽说花钱买平安不光彩,可确实达成了议和,缔造了宋辽百年和平。这百年之间,两国极少打战,是以白首之人不识干戈,中原百姓久享太平。

可文天祥的话,又让他们感觉到,似乎不是这么一回事。

很可能,没有《澶渊之盟》,很可能就不会发生靖康之耻。

一个人口万万的大国,只要有一支善战的大军,怎么也不会那么不堪吧?一两年工夫就一败涂地,仅剩东南半壁,靠着江河之险苟延残喘?

只要可堪一战,这么多兵,拖也拖死金人了,何至于一触即溃,兵败如山倒,几十万大军如同乌合之众,形同虚设?

《澶渊之盟》乍一看缔造了宋辽百年和平,但却造成了军力羸弱,加剧了文重武轻,麻痹了君臣百姓,还送出去亿万钱帛资敌,真的不值啊。

李洛总结道:“文先生之言大善,于朕心有戚戚焉。这花钱买的和平,享受不起,因为太过昂贵。花的不光是民脂民膏,还要花费军民百姓的勇气,骨气,胆气,底气,志气!能不昂贵么?”

“这些看不见的,比财物更值钱。要是没了,任凭你是万里大国,亿万人口,还是要被人当做犬羊!”

“《澶渊之盟》的弊端,何止是前后送出去亿万钱财?更是丢了勇气,骨气,胆气,底气,志气!让宋廷上下文恬武嬉,百年忘战,空有百万大军却不堪一击!以至于西夏称雄西北,更有靖康之难,南渡之耻。”

“赵宋如此,金国也没有总结教训。金国屡次送子女玉帛给蒙古,换取和平,结果军心大坏,士气低迷,军民畏蒙古如虎,安能不亡?”

“朕有一言,必要记入《洪武政要》。我大唐以武力复华夏,武道赫赫不可坠也。大唐天朝,只以武道守天下,以武道制侵凌,以武道开疆土!”

“我大唐,永不以和亲、纳贡、赔款、割土、称臣来换取和平。这是朕的圣旨,也是朕给后世君臣的祖训!”

“国虽大,忘战必危!朕宁愿大唐以强亡,也不愿大唐以弱灭!”

“我大唐以道治天下,武道亦为道。文贵武贱乃自毁长城的亡国之政,无道之举,万不可取!”

“大唐在一日,大唐将士就荣耀一日!”

文武百官心情激荡,一起跪下山呼万岁。尤其是武将们,个个神色激动万分。

陛下这些震耳发聩的话,保证了大唐将士,哪怕天下太平,也不会像赵宋那样被人嫌弃。赵宋时,就是狄青这样战功卓著的大将,也被朝廷瞧不起啊,真是太让人寒心了。

陛下啊,臣等代将士们,谢陛下圣恩!

崔秀宁看着气度威严、语气铿锵的李洛,也不得不承认,李洛真的是个很称职的皇帝,足以担当的起明君二字。

这才是开国之君应有的霸气。

…………

腊月二十八,唐廷已经封印休衙。

长安已经数日大雪,八水封冻。

快要除夕了。

可因为太上皇崩逝不久,唐宫没有大肆操办除夕夜宴,元旦宫宴也取消了。

帝后和太子哀思太上皇,也没有心情享受新年喜庆之乐。

就是满朝文武,尤其是太上皇旧部,也没有心思享乐。

大雪之中的紫禁城,更是美轮美奂。李洛和崔秀宁待在烧着旺旺银霜炭兽炉的乾坤宫,查看财部刚进呈的账簿。

两人坐在殿中兽炉边,头碰头的翻阅账簿。

“今年的商税啊,的确少了两成多。”崔秀宁皱眉,“专卖收入,也少了一成。洪武六年的总收入,只有一亿两千万出头。”

李洛放下账簿,“比去年少了两千多万啊。不过,今年西征大胜,缴获了价值两千多万的财物,勉强能和去年打平了。”

“明年不打仗了,军费开支就下来了,商税和关税收入也会增加,赈济也大减,朝廷财政就宽裕了。”

虽然今年的数据不太好看,但还是在两人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

大唐货币的一个银圆,价值一两白银。今年一亿两千万银圆的收入,其实就是一亿两千万两白银。

这个数据已经很大了。

是明朝全盛时期总收入的两倍了。而且,明朝赋税还以实物为主,白银不多。

崔秀宁笑道:“光从货币的角度,其实我们还是赚的。不但缴获了不少金银,瀛州,暹罗,恒北的所以金银矿,今年也出产了五百多万啊。第二次远航殷洲的舰队,也带回来一千多万。”

李洛点头:“想到这些金矿银矿,我就心里踏实。二十年之后,大唐的银荒就能彻底缓解了。”

两人正说到这里,忽然康西的声音传来:“启禀陛下,娘娘,大安府令李雍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