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印度诺贝尔奖获得者之四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

这就是印度 开心可可 2258 字 2个月前

经过在剑桥的学习,钱德拉逐步完善了自己的发现,他认为爱丁顿为主的科学家支持的恒星理论存在明显的缺陷,因为它完全忽略了一个事实,即坍缩恒星内部的电子是以光速运动的;需要将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纳入其中,这个理论才能完整解释恒星的诞生和死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在1935年的英国皇家天体物理学会(Royal Astrophysical Society)会议上提出这个理论,却被亚瑟·斯坦利·爱丁顿说它是一个谬论,对钱德拉塞卡提到的两种简并,认为根本不存在相对论简并,当场把钱德拉塞卡的论文撕成两半。

那个时候,爱丁顿是科学界的伟人,他首次提出恒星的能量来源于核聚变,还发现了自然密实物体发光强度的极限,被命名为“爱丁顿极限”。相对论刚提出时,爱丁顿更是第一位理解爱因斯坦的物理学家。此外,他还带领观测队,通过观察日全食时太阳周围星体的位置,证实了爱因斯坦的预言,是相对论最有力的推广者。爱丁顿是钱德拉塞卡的老师,关于钱德拉塞卡的研究他可以说是知根知底。为了帮助他,爱丁顿还把自己的手摇计算机借给钱德拉塞卡,时不时前来探访,看他白矮星的计算进行到什么程度。爱丁顿刚开始还很平和地说着白矮星的研究历史,但说到道钱德拉塞卡的推论时却把它批得一文不值。

钱德拉塞卡虽然沮丧,但他事后还是向大人物爱丁顿发起持续多年的挑战。与爱丁顿的争论持续了几年后,没有一个权威科学家愿意站出来支持钱德拉。被爱丁顿公开抨击多次,他几乎无法在英国觅得一职,最后只好来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另寻出路。

钱德拉塞卡从争论中抽身,将在英国的白矮星研究和钱德拉塞卡极限总结成《恒星结构研究导论》,1939年出版,之后就转向了其他研究。

钱德拉塞卡在每个领域都会花上5年至10年时间进行深入研究。他会用一年时间来掌握一个课题,再花费几年发表一些解决相关问题的文章,再过几年他将写一本该领域的书籍留给后人。一旦该书出版后,他便离开了这一领域去探索其他领域的难题。恒星内部结构理论、恒星动力学、大气辐射转移、磁流体力学、广义相对论应用、黑洞的数学理论等,都有他深入的研究成果。

钱德拉塞卡撰写的8本书籍记录了他所研究的领域:《恒星结构研究导论》(1939年)总结了他对于白矮星以及其他类型恒星内部结构的研究工作;《恒星动力学原理》(1942年)描述了他对于星系以及星系团中恒星运动统计理论的高度原创性工作;《辐射转移》(1950年)给出了恒星大气中辐射转移的第一个准确理论;《流体力学和磁流体力学稳定性》(1961年)提供了包括恒星、吸积盘以及星系在内的各种天体随着不同辐射而变得不稳定的理论基础;《平衡椭球体》(1969年)解决了一个老问题,即在不可压缩、旋转的有质量液体中找到了引力场的平衡体。

此后,他详细研究了黑洞的准确数学描述以及它们同周围物质的相互作用,于1983年出版了《黑洞的数学理论》。该书也是他告别科学研究之作。该书出版后,钱德拉塞卡演讲并撰写了一本非技术主体的书籍,内容是关于莎士比亚、贝多芬以及雪莱作品的,同时还包含了艺术同科学之间的关系。这些针对公众的演讲被收集了起来,并以《真与美》为题于1987年出版。

他一生中写了约四百篇论文和诸多书籍。他兴趣广泛,年轻时曾学习德语,读遍自莎士比亚到托马斯·哈代的文学作品。

钱德拉塞卡退休后,他花了大量时间研读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并在重复牛顿的每一个命题以及证明后,将牛顿的几何语言翻译成更为现代科学家所接受的代数语言。这也是钱德拉塞卡辞世前出版的最后一部书籍――《为普通读者所着的牛顿“原理”》。

三、人才培养

1、教授课程

钱德拉塞卡讲授的课程包括量子力学、电动力学和光学、相对论、稳定性问题和等离子体物理学。钱德拉塞卡在其教学生涯中,共指导了至少46名博士生。

2、开设研讨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