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二章 曹丕的妥协与无奈!

蜀汉 雨落未敢愁 2412 字 2个月前

按照此前的礼法,君王从来不会轻易给任何一位大臣送葬,即便送葬也不会穿着素服,亲自送出城外。

就算是权力地位非常高的同姓宗室,一般情况下君王也只会在宗庙门外哭祭。

百官之所以揪住这件事不放,主要是因为送葬风波发生的时机太过敏感。

当时正是曹丕继位之初,权力地位还没有得到巩固。

先是弟弟曹彰率军夺权,后有青州兵哗变事件,在这个节骨眼上,百官对曹家的门庭出生旧事重提,可见当时大部分人并不认可东汉王朝由一个宦官、乞丐的后代取而代之。

当然,以世族大家为首的旧势力并不敢和曹丕彻底闹掰,他们顶多就是借着为夏侯惇送殡这样的小事,对曹丕进行敲打,提醒他要保障世族大家的利益和特权,否则就无法得到百官的支持,皇帝的位子也就坐不稳了。

对于这一点,曹丕也是心知肚明,于是他找来心腹谋臣陈群商量,决定对世族大家妥协,而且要想办法寻找一个纽带,将士族大家和曹魏政权的利益捆绑起来。

这根纽带,便是九品官人法。

只是

这根纽带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九品中正制根据家世、德行和才能,把所有待考核的预录取人才划分了三六九等,从上上,上中,上下,一直到下上,下中,下下,品级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官位的级别和权力大小。

“正二品”以上称作“高门”,以下则一律叫做“寒门”。

此外,专门负责官员任免的“中正官”,也一律要由中正二品以上官员担任。

如此一来,高门下的世家大族彻底垄断了整个曹魏政府的人事权力,仅靠这一点,他们就能够在朝野间获得只手遮天的影响力。

“大王,此刻不能再犹豫了。”

作为曹丕的心腹大臣,陈群在大殿之上,当着百官的面提出这个九品官人法,他背后也是承担着巨大的压力的。

没办法.

曹丕南征失利,各方面都有所损失,士族亦是如此。

战场上没得到什么东西,那只能在九品官人法这上面找补回来了。

“鄢陵侯在长安,可不知会掀起怎样的动乱呢!”

陈群在后面,又加了一句。

这一句话,明显就触及了曹丕的逆鳞了。

“我大魏良将无数,怕区区一个叛逆?”

陈群只是跪伏在地,道:“还请大王三思!”

陈群跪伏下去,在其身后,朝堂之上,除了宗亲之外,基本上臣僚全部都跪了下去。

“还请大王三思啊!”

百人齐声高语,声势之大,在大殿之中回荡,震耳欲聋,绕梁而上,三日不绝。

曹丕沉默了。

他从陈群的话语中,明白了此事他已经是连拖都拖不得了。

呼~

曹丕尽量让自己的情绪平复下来。

片刻之后,他有些无力的说道:“既然众位爱卿都认可此制度,那九品官人法,便施行下去罢!”

九品官人法虽然有弊端,但对于现在的魏国来说,那还是好处更多的。

东汉末年,原本汉朝所倚重的“察举制”其中的缺点很明显的摆放在众人面前,那就是“有德不代表有才”。

如果说一个小县官只是有德行,但是本身却没有任何治理经验,那么这个小县官可能将这片地区治理的一塌糊涂,在和平时期,这种缺点还没有那么明显。

但是到了比较动荡的年代,这种方法所展现出的短处是致命的。

为何曹操手下会出现“猛将成群,名士如雨”的局面,正是曹操的用人方针是“重才而轻德”。

而“九品官人法”的出现,可以说是打破了“察举制”将一些只有德行,没有才能的花架子选拔提升的局面。

而且现如今曹丕新败,天下人心不稳。

而东汉末年世家大族的力量可以说是空前的大,包括曹操本人也是依靠士族的力量才能稳定北方。

所以为了稳定这些世家大族的心,“九品官人法”可以说是将选举的一部分权力交给了这些世家大族,从而换取这些家族对曹魏政权的支持,稳定北方局势。

而且“九品官人法”也将官吏的任免重新收回中央,也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制的统治稳定。

但.

为了现在的好处,而给未来埋下祸患。

这岂是雄主所为?

唉~

曹丕叹了一口气,心里想道:若是父王尚在人世,他可会答应百官施行这九品官人法?

他轻轻摇头。

父王断不会答应此策。

因为他能镇住这殿中百官,镇住这世家大族。

然而.

他一败再败,甚至连魏王之位都快坐不稳了。

他镇不住这殿中百官,更镇不住曹魏背后的士族。

为求自保,为求代汉,做那九五之尊,便不得不与世家妥协了。

后面事情,便交给后人来解决了。

相信后人的智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