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程敏政入阁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是张周入阁,很可能再下一步,才是王鏊等人入阁。
因为有可能入阁的人,似乎只有程敏政是值得“牺牲”的,为了给张周让位置,之前皇帝都没主张让王鏊入阁,也能看出端倪,旁的人都应该是为张周入阁做好铺垫。
“但现在也有上听处,秉宽是否入阁,好像也没那么紧要了。只是靠内阁一处来出谋划策,朕觉得也的确是缺了什么,奈何世人对阁老还是更加认可,有时候也是朕不得不让秉宽身兼两处的差事。”
皇帝的意思更加明白。
本来入阁不入阁都行,张秉宽已经是朕最重要的顾问幕僚。
奈何文臣不认可上听处,那朕只能让他先当上听处大臣,再当阁老,如此别人就不会从规则上反对什么。
……
……
李东阳都没顾得上回去休息,而是径直去了吏部衙门,见到了正在喝茶的马文升。
连李东阳都惊讶于马文升的韬光养晦,在李东阳看来,好像眼前的马文升的确是失去了锐气。
“宾之,我倒不觉得,张秉宽会亲自领兵,他有好日子不过,为何要主动请缨呢?这一战,能给他带来多大的好处?”
马文升算是从人情上分析了张周不会上战场。
无利可图,上战场有什么意义?离开京师,等于是离开了皇帝,只会给政敌攻击他带来机会。
除非是这次从蓟州出兵,会给张周带来天大的好处,不然这一战对张周来说,更适合当背后的谋划者。
李东阳道:“最初我也是这么跟于乔说的,可眼下张秉宽的确好像是不在京,你说他能做什么?只是为了造船修港口?大明的海疆就算再不安稳,对他能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让他废寝忘食?”
马文升笑而不语。
只是给李东阳添了茶水,继续闭目养神一般,好似在是思索,但更好像是在自得其乐。
李东阳问道:“莫非马部堂你不赞同?”
马文升笑了笑,摇头道:“没法确证的事情,也不是说赞同还是反对,便想那出海之事,一次就能给大明带来百万两银子以上的收成,陛下对此可说是热心非常,再安排几次出海,也不是不可能。由他亲自督办,很稀奇吗?”
李东阳道:“只带回银子,又带不回外来的物产,有何用呢?”
“这也不一定啊宾之。”马文升道,“不是说还有什么新作物,来年开春就要播种?这个张秉宽的野心可是不小,你从来见过哪个臣子会如他这般,为了一件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如此热忱以至于到忘我的境地?”
李东阳想了想,摇摇头,他的确想不出历史上有哪个能人会像张周这么扯淡。
在海疆平稳的时候,极力推崇要造船出海。
一介文臣,居然靠的是天文星相占卜这些扬名立万,甚至打仗都可以靠堪舆玄空……真就跟半仙一样了。
现在更是连大明百姓数千年来延续下来的农作物,都要改变耕作方式,这不是牛人,而纯粹是不可思议,在传统儒家文化熏陶之下的文人,以其之保守,是完全接受不了这种人的。
李东阳道:“那万一,他真的是从蓟镇带兵出征了呢?”
“带就带了吧。”马文升也显得意兴阑珊,“朝中这几年下来,对他的参劾也不少,陛下现在似乎都懒得在意,陛下要的,张秉宽都能给,如今大抵也算是国泰民安,他除了有些不务正业之外,我也没瞧出他做出什么祸国殃民的事情,先静观其变吧。”
好像连马文升都懒惰了。
斗不过张周。
皇帝无条件支持,连民间声望都日隆,光靠文臣的反对和排挤,好像屁用都没有。
“他出兵了,一定能取胜吗?”李东阳严肃问道。
马文升自然听出,李东阳这是有在背后给张周使绊的意思,他道:“宾之,有些事,想想就行了,适可而止吧。张秉宽到底也是大明武人的希望,没必要将他们的希望戳破。各地都还在等着新政改革,能带来长久的安定,若是变了,换成往日那光景,谁也难保能接受。一切都回不去了,看淡为好。”(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