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四年的春风不仅吹化了永定河的冰层,更将一股灼热的气息从西山带往四面八方。钢铁与电波构成的脉搏,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速度,将新秩序的震颤传遍了北直隶,乃至更遥远的地方。
河口集,这个昔日里只是商旅歇脚的普通集镇,如今已成了名副其实的“未来之窗”。铁路的终点站就设在这里,每日吞吐着南来北往的货物与人流。车站旁,一座三层楼高的“西山商贸大厦”拔地而起,底层是货物交割的市场,二层是电报局和商务洽谈室,顶层则是一家对外营业的“蒸汽餐厅”,透过巨大的玻璃窗,可以俯瞰整个车站和部分厂区的景象。
此刻,大厦二层的电报局内人满为患。来自山西、江南、甚至湖广的商贾们挤在柜台前,焦急地等待着。他们手中攥着的,不再是传统的书信,而是一张张印着格子、写满数字的电报纸。
“王掌柜,您的回电!”一个年轻的报务员高声喊道。
一位微胖的晋商立刻挤上前,接过纸条,看着上面译出的“生丝五百担已装车,三日后抵河口集”,脸上瞬间笑开了花。他转身对同伴感慨:“神乎其技!老夫昨日才将询价发出,今日江南的回音就到了!这比派人骑马送信,快了何止十倍!这生意,做得!”
不远处,几个身着儒衫、却面露纠结之色的江南士子,正望着墙上悬挂的巨幅《大明坤舆略图》发呆。地图上,一条醒目的红线从西山延伸至河口集,旁边标注着“西山铁路(已通车)”,更有数条虚线指向宣府、大同,标注着“在建”或“规划”。
“顾兄,你看这……”一个年轻士子低声对同伴道,“这林枫,当真是在行‘格物致知’之事?这铁路、电报,若真能利国利民,我等先前在书院对其口诛笔伐,是否……有失偏颇?”
那被称作顾兄的士子沉默良久,才叹了口气:“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此番受张天如先生之邀前来,所见所闻,确实……震撼人心。或许,圣人之道,未必只有诗书礼乐一途。”
这种思想的悄然转变,发生在每一个亲临西山的访客心中。他们带来的,是外界的质疑与好奇;他们带走的,是难以言喻的震撼,以及一颗颗被新事物搅动得不再平静的心。
然而,繁荣的景象之下,暗影始终如影随形。
西山镇,守备府地牢。
赵胜面无表情地看着刑架上那个被打得皮开肉绽的细作。此人三日前试图混入新建成的西山第二发电厂,身上搜出了火油和引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