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的光阴悄然滑过,党校青干班里的气氛,终于从“周末事件”带来的雷霆震撼和肃杀凝重中逐渐缓和下来。
那场风波象一次高强度的政治淬火,烧掉了一些杂质,也让剩下的人变得更加警醒、沉稳。
课堂上的讨论依旧热烈,但少了几分轻浮,多了几分沉甸甸的思考;课余的交流依然存在,但“纪律”、“规矩”、“底线”这些词,无形中成了更高频的词汇,也成了每个人心中更加清晰的标尺。
那几个受处分的学员早已离开,他们的空位逐渐被新搬来的学习资料填满,但偶尔目光扫过,仍会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李方军、王启明他们的名字,成了本期青干班一个不愿被轻易提起,却又无人能够真正忘却的注脚。
课程渐进尾声,学习的重心开始转向另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撰写结业论文。
这绝非一次普通的学术作业。
在党校,尤其是在这样高规格的青年干部培训班上,结业论文的分量极重。
它不仅是衡量学员理论学习成果、政策研究水平和结合实际能力的试金石,更是一次向组织展示自身思想深度、战略眼光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机会。
论文选题、质量乃至答辩表现,都会清晰记录在结业鉴定里,装入个人档案,成为上级组织部门未来考察使用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
消息一经公布,培训班里刚刚松弛了些许的神经立刻又重新绷紧了起来。图书馆迎来了人流高峰,电脑房夜夜爆满,学员们见面打招呼的方式都变成了:“嘿,论文题目定了吗?”
选题成了首要难题,也是战略方向的抉择。选得太宏大,容易空洞无物;选得太细微,显得格局不够;选得太冷僻,难以引起重视;选得太热门,又怕千篇一律。
更重要的是,这题目某种程度上也暗示着学员对自己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思考和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