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上午,按照预先排期,是市委书记林万骁接听“”市长热线的日子。这并非作秀,是他坚持了半年多的惯例,他认为这是打破信息壁垒、直接倾听民声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热线中心里气氛严肃,只有电话接通的提示音和工作人员低语的声音。林万骁坐在指定的工位上,戴上耳麦,示意工作人员开始接入。
前几个电话,有反映小区物业问题的,有投诉噪音扰民的,也有咨询政策的。林万骁耐心倾听,能当场解答的便直接回应,需要核查的则指示身旁的秦致远详细记录,转交相关部门限时办理。
这时,一个略显急促、带着浓重口音的中年男声接了进来,电话背景里还有隐约的鸡鸣狗吠声。
“领导,领导您好!我……我是黑山乡嘎咕村的,我们村小,去年被撤了,娃娃们上学可遭罪了!”男人的声音充满了焦虑和无奈。
“老乡,您别急,慢慢说,具体是什么情况?”林万骁放缓了语气,示意记录员重点记录。
“我们村在山坳坳里,离乡中心小学有二十多里山路哩!以前村小还在,娃娃们走几步路就能上学。现在好了,村小撤了,七八岁的娃,天不亮就要起床,翻两座山,走两个多钟头才能到学校!碰上刮风下雨,路滑得根本没法走,太危险了!我们大人要干活,也没法天天接送。这学……这学还咋上啊!”男人的声音带上了哽咽,“我们村大多是傈僳族,本来就不富裕,就指望娃娃读书能有个出息,现在连学都上不安生……”
林万骁的脸色沉了下来。撤点并校是为了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他是知道的。但如果因此导致低龄儿童面临失学风险,那就完全背离了政策的初衷。
“老乡,您反映的情况我记下了。您放心,这件事市委市政府一定会高度重视,尽快调查清楚,给你们一个答复。”林万骁语气郑重地承诺。
挂断这个电话,林万骁的心情变得异常沉重。他立刻对秦致远说:“查一下,黑山乡嘎咕村属于哪个县?立刻安排,下午就去现场。”
“书记,下午您原定要和……”秦致远试图提醒。
“全部推掉!”林万骁斩钉截铁,“现在就出发。”
黑山乡隶属于嵩阳县,是西明市位置较偏、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乡镇之一。车队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了三个多小时,才抵达嘎咕村所在的山区。最后一段路车辆无法通行,林万骁和随行人员只能下车步行。
深秋的山风已经带着刺骨的寒意。沿着陡峭狭窄、碎石遍布的山路向上攀登,林万骁亲自体验了孩子们上学的艰辛。随行的当地干部气喘吁吁,脸色都有些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