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别人看来非常麻烦的工作,在魏广德这里确实变得异常简单,他也不像这里大部分人那样要动用算盘,那东西魏广德倒是会用,不过因为不熟练,用起来反而不如笔算来的快。
只是其他的书吏看到魏广德用阿拉伯数字进行计算而不是用珠算或是“算筹”却是显得很惊讶,实际上这个时代阿拉伯数字早已经传入中国,比用汉字计数确实方便许多,即便即便相比算筹,其实也有很多优点。
只是,国人早已习惯在计算时候使用珠算或是算筹,所以真正用阿拉伯数字的反而很少,人们也只是知道这么个计数方式却没什么人去使用。
特别是算筹,既可以进行计算,又可以代表数字,书写也算比较方便。
当巡边队伍过香河的时候,魏广德已经对下面书吏递交的数字进行了核对,数据正确无误,只是实际情况还真是让人触目惊心。
“唐大人,这......照实报吗?”
魏广德有点犹豫,他算是明白为什么杨博到了蓟镇就找人要揭开蓟镇的盖子了,实在是太吓人了。
京城没有秘密,即便是一开始魏广德不知道,可是日子常了也知道了,就是杨博到了蓟镇,下到各卫所了解情况后向京城传递的消息,由好友兵科给事中李用敬上奏,轻轻的掀开了蓟镇军户严重缺额的冰山一角。
魏广德他们这一趟算是清算了蓟镇的实际家底,只是魏广德看到最后的数字后却有点不知所措。
军卒缺额超过三分之一,至于原因则是军户逃亡了超过一半,也就是说在册二十万户军户,实际还在的,经过盘点只有不到十万户。
这么大的减额,以往的几任蓟镇总督到总兵官一直就瞒着不报,目的自然也是为了吃空饷。
想想,据实上报,下拨军饷必然要扣除这些缺额,这还报个屁。
可是俺答部突破蓟镇边防才多少年,满打满算也就是八年时间,蓟镇防务丝毫没有改观,也不知道这份奏章上去,嘉靖皇帝看了会作何反应。
唐顺之在兵部多年,自然听闻过下面缺额的事儿,只是没想到护卫京畿安危的蓟镇都已经堕落成这个样子了,那其他的军镇呢?
宣府、大同一直到延绥那边又是什么样的光景。
不敢想象下去,可是这个差事却不得不去做。
“不据实上报,难道你还想欺君?”
唐顺之自然分得清楚,魏广德估计只是对出来的数字吓到了,所以一时没了方寸。
要说蓟镇这么大的漏子,他这个兵部郎中责任更大,魏广德就是个打酱油的,其实屁事儿没有。
奏章上去,他就一拍屁股回翰林院去了,他们还得收拾残局。
军卒不满员还好处理,直接勾余丁补上就好了,只是下面的军头未必乐意。
上人,就意味着他们要少分到不少钱。
只要进了军册,你多多少少都要发点粮饷,要是压根就没有这个人多好,全部都能吃下。
至于军户逃亡这个事儿就不好处理了,要是勾民户的话,怕不是又要把地方闹得鸡飞狗跳,这年头谁还愿意当兵入军籍?
就算是那些穷得只能卖命的人家,也只愿意把自家孩子送去战兵营,那是募兵可不入军籍的。
要是民间知道要大规模勾军户,怕是京畿外面百姓就要开始逃亡了,至少躲开勾选再回来,即便吃上官司也比入军籍强。
唐顺之觉得头大,不过也不能和魏广德商量,毕竟这些和他没关系,还是得回京城后再和部堂商议此事。
和魏广德只是简单商议了一下奏报的内容,数据自然不会全部上报,太打眼,留档的资料自然是全的,只是报告给嘉靖皇帝的会用上一些春秋笔法,皇帝不问就湖弄过去算了。
回到京城之时,唐顺之和魏广德都顾不得回去休息,先直接前往通政使司递交巡边奏章:
蓟镇原有军队九万一千余人,今见在籍只有五万七千余人,逃亡三万三千余人。见在者多老弱不能战。逃亡的原因是由于连年修筑边墙,上山运石伐木,工役繁重,力不足办,贷钱赔货;将领贪污,文吏侵渔,以致士卒贫累,不得不逃.......